歷史沿革
概述
本鄉各村落鄉民屬於移民的部族,自荷蘭、明鄭、清領、日據乃至國民政府時期,從舊部落祖居地遷至現址,大多為排灣族布曹爾亞族巴加羅加羅群,其原居地在今中央山脈西側〈現稱屏東縣瑪家、泰武、來義、春日等鄉〉,日本學者馬淵東一依據荷蘭人記錄之舊社戶口表,推斷出排灣族在17世紀中葉荷蘭人來臺時已經完成,在文化人類學的分類上被稱為「中部排灣群」。
國立東華大學童春發教授指出東移之排灣族後裔,與卑南族和阿美族在地理空間上相近,明顯在祭儀、服飾和物質文化上深受這兩個族群的影響,因此又被泛稱為「東排灣群」;魯凱族人則多於民國四十年間(1951年)來自屏東縣霧台鄉的魯凱族,分別遷徙到金峰鄉嘉蘭、正興、壢坵等地,分類上則屬「西魯凱群」。
翻開金峰鄉的鄉誌,舊名稱為「虷仔崙」,原是當地最早阿美族語「雞母珠」的譯音,日據時代日人將「虷仔」以日語之同音字「金」取代,其讀音做Kanarun,譯自清代「虷子崙」社名,日據時期金峰地區列為台東廳台東郡之蕃地,由台灣總督府直接派遣警察至各部落處理政務,大正9年(西元1920年)將原屬臺東廳南鄉改隸臺東郡下太麻里庄屬。37年2月臺東縣撤銷區署,38年臺東縣設東峰區署於關山鎮,專轄山地鄉,年4月,廢東峰區屬署,改設山地室於縣政府。
金峰於民國35年4月獨立設鄉,當時鄉名為金崙鄉,鄉公所設於今太麻里鄉金崙村,轄有金崙、多良、歷坵、近黃及賓茂等5村,隸屬於臺東區。同年11月,奉命改為山地鄉,並與太麻里鄉重新劃分行政區,原為太麻里鄉所轄之山地村落-嘉蘭、介達、比魯劃歸金崙鄉管轄,而金崙、多良兩村則劃歸太麻里鄉管轄,自民國34年至44年間政府為改善原住民生活,先後將居住深山之比魯、介達、近黃及賓茂四村遷至平地現址,並把近黃村改名新興村。復因本鄉鄉名-金山鄉與台北縣金山鄉同名,於47年4月1日奉台灣省政府民政廳字第29813號令更名為-金峰鄉,同年9月1日正式改名為金峰鄉,並將本鄉公所遷移至嘉蘭村現址。
本鄉目前共轄嘉蘭、正興、新興、賓茂及歷坵等五個村,計1,105戶,36鄰,總人數3,579人,鄉民多為臺灣原住民族,人文樣貌獨特多元,其中排灣族人口數佔80%,餘則為魯凱族10%、漢人8%,另有2%為阿美族、卑南族、布農族及雅美族,文化底蘊淳厚,產業上以農業為主。惟隨著物換星移,時代的變遷,族人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重新展開融合的歷程,許多生活型態已逐漸改變,經過長年的相處,無論從其親屬關係、個人與部落集體之間,部落與大自然之間的互動關係,已成為穩定且具象徵意義的現代原鄉部落。